#热点观察家#近日,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因年报中披露的6.39亿元“天价年薪”引发舆论热议,公司紧急回应称该数据系会计准则下的账面费用,实际薪酬仅为266万元。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公众对股权激励机制的认知鸿沟,更折射出新势力企业在高速扩张期薪酬设计的深层矛盾与治理挑战。
根据理想汽车年报,李想的薪酬构成中,6.36亿元来自与年销量50万辆目标挂钩的股票期权激励费用,但该费用需按美国会计准则计入报表。实际上,李想若想兑现这部分权益,需以每股29.26美元的行权价购入股票,而当前股价仅25.68美元,这意味着他需倒贴2.3亿元才能行权。这一机制表明,“天价年薪”仅是会计规则下的账面数字,而非实际收益。然而,公众对股权激励的复杂性缺乏理解,加之企业披露信息时未充分说明行权条件,导致舆论误读与信任危机。
理想汽车的薪酬争议并非孤例。数据显示,蔚来董事长李斌、零跑董事长朱江明等新势力创始人的年薪均低于核心高管,其收入主要依赖股权激励。例如,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2024年4027万元年薪中,61%来自股权激励;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的股权激励占比亦超六成。这种“低固定薪资+高股权激励”模式,本质是将管理层收益与公司长期价值深度绑定,通过风险共担缓解初创期的现金流压力,同时激发团队冲刺量产目标的动力。然而,该模式潜藏两大风险:其一,过度依赖销量或股价的考核指标可能诱发短期行为。例如,为解锁期权而采取激进降价策略,虽能短期提振销量,却可能损害品牌溢价能力;其二,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易被误读为“高管暴利”,加剧公众对贫富差距的焦虑。理想汽车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高达2000倍,远超传统车企15倍的行业水平,这一对比进一步放大了舆论的负面情绪。
与传统车企相比,新势力的薪酬策略凸显发展阶段差异。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年薪仅37.6万元,远低于职业经理人桂生悦的3201万元,体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;国企如北汽蓝谷则通过薪酬制度改革,将高管与员工收入差距控制在15倍以内,更强调分配公平性。传统车企的“现金+股权”复合结构,虽创新性不足,却能在保障团队稳定性的同时规避短期主义风险,为激进扩张的新势力提供治理参考。
此次事件暴露出新势力企业在信息披露与公众沟通上的短板。未来需从三方面改进:一是强化披露透明度,在年报中明确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、潜在成本及风险,避免技术性表述引发误读;二是优化考核机制,将研发投入、用户满意度等长期指标纳入激励体系,减少对单一销量或股价的依赖;三是完善监管框架,推动第三方机构参与薪酬制度设计评估,防止激励方案异化为高管套利工具。理想汽车的“天价年薪”争议,实为新兴行业成长阵痛的缩影。在资本狂热与舆论审视的夹缝中,新势力企业唯有以更透明的治理、更理性的激励设计,方能实现可持续增长,真正赢得市场与社会的双重认可。